你有沒有想過,這些出現在帕什米納(Pashmina)披肩上的刺繡圖騰是怎麼發想而來的?
品牌創辦人Bala說著:「我們當地並沒有圖騰設計師,這些圖騰都是由工藝師當下決定的,而這些圖騰同時具有特定的象徵符號。」
這一系列圖騰寓意文章,將帶你深入了解每一筆曲線和花卉深藏其中的文化密碼。其圖案設計都像一幅編碼藝術,將宗教哲學、自然崇拜、波斯園林美學以絲線記錄下來,這些圖騰並非隨機拼湊,而是有「層級與組合邏輯」。
這一篇我們會針對最常見的 Paisley(或稱Buta)通俗的說法是「變形蟲」深入解說它的演變史。
Bala Shawls 手工刺繡披肩
佩斯利圖案形似彎曲的水滴或松果,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波斯歷代國王頭飾上的標誌性圖案Buta(波特花紋),象徵「王室的主權和貴族身份」,廣泛的被使用在皇室貴族的服裝及生活用品上。
波斯國王的Boteh花紋服飾
約在 16 世紀後半,隨著莫臥兒帝國的皇帝阿克巴大帝(Akbar the Great)為了推動Kashmir克什米爾地區的手工藝發展,特別從波斯遷移了許多工匠與藝術家,包括紡織與刺繡技師。而這些波斯工匠將 Buta圖騰帶入Kashmir克什米爾地區,結合當地的羊絨資源與紡織傳統。
📌 Buta 一詞在波斯語中意指「花苞」或「火焰」,寓意代表 繁衍、生生不息與守護,工匠常以不同大小與方向的 Paisley 排列,表達四季循環的哲學。
Buta圖騰演變史
1. 約 1680 年:植物圖騰的起點
在這一時期,圖騰仍屬於自然花卉與植物枝葉的寫實描繪,尚未出現後來典型的 Buta 水滴輪廓。此設計風格承襲自波斯與莫臥兒文化對自然生命的崇拜,線條纖細、輪廓自由,反映出早期織品裝飾的純粹與原始。
2. 1700–1730 年:對稱花束的結構化
圖案漸趨繁複,呈現成對的花球或螺旋花束。這時期的設計由於織造技術進步,能表現出更精緻的重複花型,並開始將花器、盆栽結構融入圖騰之中,反映當時宮廷風格的裝飾需求。
3. 1720–1750 年:抽象幾何的過渡期
這一階段的圖騰明顯轉向抽象幾何語言,以方塊狀、對稱式組構為主。圖樣中可見橫線與角狀結構的整合,顯示織品從自然描寫邁向裝飾模組化的過渡。
4. 1740–1770 年:花瓶式構圖與層疊圖紋
此時期圖騰恢復更具自然感的花卉排列,但已大量使用層疊式構圖與密集排列。此設計風格展現出織工對對稱與圖樣延展的掌握能力,也讓披肩整體視覺效果更豐富飽滿。
5. 1770–1800 年:Buta 雛形初現
Buta 的輪廓開始浮現,圖案朝著彎曲的水滴形演化。整體造型更具動感與方向性,內部填滿細小花卉與藤蔓,象徵著自然生命的繁盛與流動,為後續演化奠定了典型雛形。
6. 1820–1830 年:繁複裝飾的成熟期
圖騰進一步細緻化,並出現大量交錯藤蔓與螺旋裝飾,形成層次分明的構圖方式。這時的 Buta 不再僅是一個圖案,而是一種可無限延展的主題,被廣泛應用於整件披肩的主體設計上。

7. 1850–1870 年:抽象化與裝飾藝術融合
此階段的圖騰呈現高度裝飾性與流動線條,圖案中融合了如渦旋、羽狀與花芯等曲線語彙。這正是受到當時歐洲裝飾藝術與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的結果,使 Buta 圖騰達到藝術性與象徵性的高峰。
8. 20世紀:風靡全球的流行時尚
20 世紀初,隨著克什米爾披肩傳入歐洲,Buta 圖騰成為象徵異國品味的時尚符號。到了 1960 年代,披頭四(The Beatles)將印度文化與 Paisley 圖案帶入西方流行文化,使其成為波西米亞風格的代表圖騰,風靡全球。
講解了一長段的 Paisley 圖騰的發展歷程,說明了 Kashmir 克什米爾地區在紡織工藝、美學與文化交流上的長期積累,而這些圖騰流傳至今還能夠在許多 Pahmina 的織品上看到。
它的演變,不只是圖樣的轉變,更映照出 Pashmina 織匠如何在有限的材質與工具中,延續圖騰的生命與象徵意義,成為今日 Pashmina 披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歡迎到 Bala Shawls 平台查看 更多Pashmina手工刺繡的圖騰藝術作品!